2024年全国贵州代表团集中采访(第二场)活动实录
2024年全国贵州代表团集中采访(第二场)活动实录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前来参加2024年全国贵州代表团集中采访。今天举行第二场,主题是贵州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开新局。
参加今天集中采访的全国代表有: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厅长张集智,毕节市委、市长吴东来,黔西南州委、州长黄兴文,安顺市镇宁县六马镇致富村党支部、村委会主任卢丹,黔东南州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党支部、村委会主任郑培坤。他们将围绕贵州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开新局这一主题,与在座的记者朋友沟通交流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多彩贵州网记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贵州现代化建设的底线任务。请问张集智代表,贵州在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上成效如何?如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谢谢您的提问。贵州是全国脱贫人口和易地扶贫搬迁人数最多的省份。2021年2月,习总视察贵州时要求,“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2022年,国务院出台国发2号文件专门支持贵州发展,赋予贵州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的重大战略定位。贵州上下认真学习贯彻总重要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推进样板区建设实施方案,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开新局,扎实推进样板区建设,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获“七连好”。
一是守牢了底线。围绕总在“三农”领域最关心的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耕地保护“三件大事”狠抓工作落实,深入实施粮油单产提升六大工程,每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粮油生产任务;抓细抓实脱贫人口监测帮扶,超六成监测对象消除风险,剩余均落实帮扶措施,未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635工作机制”,引导农户参与设计、建设、验收等环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818万亩,实现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
二是促进了增收。注重把工作重心转向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狠抓就业和产业帮扶,全省脱贫人口务工 规模连续三年稳定在330万人以上,60%以上财政衔接资金用于支持发展产业特别是到户产业,辣椒、刺梨、李子、天麻、蓝莓规模居全国第一,茶叶、猕猴桃、薏仁、太子参等规模全国前三。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速,2023年超过1.5万元,收入万元以下的180万脱贫人口基本实现动态清零。
三是推动了振兴。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深入开展“黔进先锋·贵在行动”,引导“四乡人才”创业创新,实现每个村有2名以上示范带头人。累计改造农村户厕567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69.1%,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垃圾,分散化、小型化、生态化治理污水,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提升。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涌现出“合约食堂”“寨管家”等乡村治理新模式,“村超”“村 BA”“村晚”等火爆出圈,总点赞“村超”活力四射。
四是探索了经验。积极创特色、出经验,实行“三个最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六条路径”盘活闲置扶贫资产、激励农技人员“揭榜挂帅”、“635”工作机制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依托“大数据+”提升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质效等工作,得到中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委肯定。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将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围绕“三四二”工作目标,奋力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
坚决做到“三确保”。确保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实施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深化党政领办示范田、农技人员“揭榜挂帅”等机制,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粮油生产任务。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聚焦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巩固提升“3+1”保障成果,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长效巩固拓展脱 贫攻坚成果。确保守牢耕地保护红线。量质并重加强耕地保护,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全过程监管,确保建一块成一块。
着力抓好“四提升”。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重点打造肉牛、茶叶、蔬菜、辣椒、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大力推动农业接二连三,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坚持农体地位,持续推进农村改厕改圈、污水治理、垃圾治理,集中力量办成一批农民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实施“数智黔乡”工程,推动大数据赋能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广“合约食堂”“寨管家”等做法,倡导文明新风。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高素质农民培育等行动,深化科技特派员和“组团式”帮扶,激发人力资源动能。
聚力推进“两强化”。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聚焦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大力推进山地农机、种业振兴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宅基地等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激发农村各类资源要素活力。强化农民增收和基层减负。深入推进农民增收攻坚行动,坚持产业和就业两手抓,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稳定农村劳动力省外务工规模在600万人以上,落实各项惠民惠农补贴,下大力气促进农民增收。深入改进工作作风,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
中国日报记者: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的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请问吴东来代表和黄兴文代表,在这方面我们将开展哪些工作?
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毕节市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总视察贵州重要讲话和对贵州毕节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毕节市脱贫人口全省第一、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全省第二,有织金、纳雍、赫章、威宁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脱贫成果任务极其繁重。我们将全面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保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劲头,坚决守牢底线任务,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一是加强防贫监测帮扶。持续织密监测网格,紧盯“控辍保学”、重大疾病救助、农村危房改造、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等重点,持续巩固“3+1”保障成果,密切关注脱贫户、监测对象收入变化,及时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做到返贫风险早发现、早干预、早消除。
二是促进脱贫群众增收。紧盯“四项收入”,在落实惠农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财产性收入的同时,聚焦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发力。工资性收入方面:毕节常年外出务工有180余万人,我们将深入落实省里实施的“六六就业稳岗计划”,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强与广东、浙江、福建、江苏等毕节传统劳务输出地的协调对接,持续深化协作,提高劳动力务工组织化程度。推动市内劳务公司集团化整合,完善综合性服务平台,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工议价能力和工资待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实施力度,推动更多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经营性收入方面:认真研究、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创业支持政策,积极支持引导群众发展特色养殖、手工艺、农家乐等产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更多群众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三是规范扶贫资产管理。按照“四个一批”要求,加强农用设施和扶贫项目资产监督管理,确保扶贫资产管理得当、运行规范、保值增值、发挥最大效益。
四是用好用活帮扶资源。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资金,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继续给予倾斜支持。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切实发挥政策、资金、项目等帮扶资源作用,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抢抓统一战线“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机遇,用好各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资源,带动提升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水平。
黔西南州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脱贫基础较为薄弱,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不容有失的底线任务,在全面落实国家确定的各项帮扶任务措施的基础上,我们将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杜绝“翻篇”思想,强化部门预警、精准帮扶、数据共享、档案管理、追责问责“五个强化”工作机制,精准确定监测对象,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坚决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严格把握退出标准和程序,加强“3+1”保障,确保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深刻把握发展规律、尊重群众意愿、激发内生动力。依托黔西南州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着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将中央、省财政衔接资金60%以上用于发展产业,其中35%以上用于到户类产业奖补完美体育,强化利益联结,着力帮助脱贫人口提高经营性收入。深入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和提升外出务工组织化水平,落实好跨省务工一次通补贴,确保外出务工规模总体稳定,着力提升群众工资性收入水平。同时,我们将及时足额兑现各项惠农补贴,持续释放改革红利,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着力提升群众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继续统筹资源资金推动晴隆、册亨、望谟3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加快发展,着力补齐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自我发展能力“三块短板”,推动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特殊群体,我们将加强新市民计划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不断提升搬迁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质量,加大安置区产业培育力度,持续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持续加强与广东省惠州市在产业合作、劳务对接、人才交流、消费帮扶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精准协作,推动紧密协作再上台阶。积极主动加强与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的联系对接,争取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加大向我州人才选派支持力度,源源不断将帮扶政策资金落地转化成项目,巩固拓展教育、医疗、科技、农业等领域的帮扶成果,协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贵州广播电视台记者:“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首先就是要“富在农家”。这些年,六马蜂糖李成为贵州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的代表之一。请问卢丹代表,是如何让“小李子”变成百姓致富“大产业”的?
谢谢您的提问!我来自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六马镇致富村,那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黄果树大瀑布”的故乡。
我的家乡风光很美,但是在过去,由于大山阻隔、交通闭塞、土地贫瘠,产业缺乏,村民们靠山吃不了“山”,“致富村”一点都不富。2018年,老支书突发疾病倒在脱贫攻坚岗位上,在乡亲们的推荐下,我成为致富村村支书。从担任村支书那一刻起,我就坚定了一个信念: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让致富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裕村。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村就开始有人种植蜂糖李,因其独特绝佳的口感品质,受到大家的喜欢。但刚开始,村里的蜂糖李种植规模不大,品质也参差不齐。2014年,镇宁抢抓新一轮退耕还林等政策机遇,尊重农户意愿,大力发展精品水果。2018年,我担任村支书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想着把村里的蜂糖李产业做大做强。县里给我们派来了农技专家,教我们为蜂糖李施肥、修枝、疏果等,我带着村民认真学习种植技术,不断提升蜂糖李品质,渐渐赢得市场口碑,我们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蜂糖李种植示范村,之后蜂糖李在各村推广开来,我们所在的六马镇2020年入选全国第十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由村到镇再到县,镇宁蜂糖李种植区域从六马镇延伸至良田镇、简嘎乡、沙子乡等适种乡镇,县里面建立起蜂糖李产业发展中心,发布《镇宁蜂糖李种植月历》,搞产区标准化、规模化种植。2023年,镇宁蜂糖李种植面积达到22.01万亩,总产量约5.97万吨,总销售额约30.01亿元,带动1.5万农户6.2万人走上致富路。
如今,镇宁蜂糖李已成为贵州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的代表之一,先后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全国优质李金奖”“中国农业品牌”“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贵州省十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荣誉称号,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2023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录等。2021、2022年连续2年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2023年荣获贵州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当前,镇宁县委、县政府正在打造品牌,擦亮“镇宁蜂糖李”的金字招牌。县里面提出“种源保护、种管提升、供应保障、品牌建设、市场拓展、主体培育”六大板块主攻方向,全力推动蜂糖李产业高质量发展。
阳春三月,有“李”更精彩!我代表镇宁的父老乡亲,诚挚邀请全国各地朋友到中国蜂糖李之乡——甜蜜镇宁,上春山,赏李花,话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郑培坤代表您好,作为返乡创业带动家乡发展的先进典型,请介绍一下您是如何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的?有什么困难没?
谢谢您的提问。首先是,初心不改,圆儿时梦。2005年,我取得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动物医学专业(畜牧兽医)本科文凭,毕业后,在湖北省大冶市发展生猪养殖。2012年春节,我携妻儿回家探望父母,发现老家因为没有产业,大部分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留守村庄的只有老人和小孩,导致大部分土地撂荒,曾经热闹的乡村显得很冷清,找不到往日过年的喜庆氛围。此情此景,让我萌生了一定要为家乡做点什么的念头。之后,我在本村租赁了30余亩土地,着手修建圈舍,2013年5月,建成年出栏3000头的标准化养猪场,当年7月,从武汉引进种猪140头,同时向县信用联社50万元作为周转资金。2014年6月,第一批生猪出栏,资金回笼,也还了,成了全县最守信誉的客户。返乡从事生猪养殖的事得到群众认可和支持,也增强了我发展的信心。原来外出打工的、县城里做点小生意的、从事建筑工的、在家搞种植的年轻人也纷纷加入到创业致富队伍中来了。
其次是,反哺家乡,带领群众致富。2016年,在岑巩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我第一个参与到“千企帮千村”活动中来。以“能人+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我带头出资400万,通过整合7个贫困村的脱贫出列资金,再次向县信用联社申请490万元,共计资金1200万元,组建了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通过异地置业模式发展生猪养殖产业,新建年出栏10000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2022年,通过整合全镇7个村(社区)合作社项目衔接资金和吸收社会资本共1200多万元建成了年存栏500头的“繁育推”一体化养牛基地1个。周边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形式也加入了生猪和牛产业。对有劳动能力和愿意从事生猪和肉牛养殖的农户,公司按成本价供给母牛、仔猪和饲料,免费技术指导,并按保底价收购牛犊和育肥猪。现在全村有家庭农场37个,年出栏生猪2.5万头,肉牛存栏800余头,年均产值7000余万元,带动450余户1700余名群众持续增收,农户户均存款超20万元,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万元,入股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70万元以上。
最后是,重整行囊,为乡村振兴事业再出发。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对此,省、州、县都作出了具体安排部署。我所在的村是贵州省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在长期的基层实践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很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好经验好做法,打造了先锋、实力、魅力、文明、宜居、数字“六个塔山”。目前,塔山村已经成为了全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示范点。
今年,我们将继续在打造“六个塔山”上发力,推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走深走实。一是聚力打造先锋塔山。我们就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更好,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二是聚力打造实力塔山。我们就是要通过做大做强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越过越好。三是聚力打造魅力塔山。我们就是要在充分发展产业的同时,吸引在外乡贤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四是聚力打造文明塔山。我们就是要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实现生活富裕、精神富足。五是聚力打造宜居塔山。我们就是要通过村规民约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措施,让全村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实现宜居宜业。六是聚力打造数字塔山。我们就是要充分利用电子科技大学帮扶资源优势,助力智慧养殖、数字平台等建设,实现数字赋能乡村振兴。
总之,我们非常有信心,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把乡村振兴推进得更好,让村级党组织越来越强、村集体经济越来越大、村民日子越来越好。
经济日报记者:黔西南州是国际山地旅游大会举办地,有着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山地旅游资源特点突出,请问黄兴文代表,黔西南州如何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谢谢您的提问。黔西南州是世界锥状喀斯特地质地貌的典型代表,集山水风光之秀,城乡风貌之美,民族风情之彩,人文风韵之厚为一体,具有独特的天文、地文和人文优势,非常有利于全州围绕“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城市定位,全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黔西南地处北纬25度黄金气候生态带上,平均海拔1200米,夏季平均气温25℃,冬季平均气温15℃,不冷不热;空气指数优良天数100%,不干不湿;年日照1700小时,紫外线不强不弱;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年均浓度均大于30000个,是天然“大氧吧”“大空调”,被中国气象协会授予“黔西南·中国四季康养之都”。这样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造就了黔西南州四季皆宜的生态气候,也为乡村发展康养度假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推出了上纳灰、楼纳村、鲤鱼村等125个精品旅游村寨,成了近郊旅游、城市周边旅游的首选之地,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黔西南有布依、苗、彝、回等46个民族,“三月三”、“六月六”、“八月八”等民族节日丰富多彩;有被誉为声音活化石的“八音坐唱”,彝族东方踢踏舞“阿妹戚托”,有创下9970人展演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布依族转场舞。2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古老的“贵州龙”、远古鱼、海百合等古生物就在黔西南生活。2万年前,古人类广泛生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现存有大量的文物和遗址文化。2千年前,秦汉和夜郎文化在这里兴盛。全域属于左右江老区,是中央红军长征时战斗过的地方,共有红色遗址224个。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的红色文化,黔西南着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成功打造了《布依八音》《阿妹戚托》等一批民族文化旅游剧目,推出了“美丽金州·欢乐乡村”等文化名片。值得一提的是,黔西南州是“加油文化”的发源地,道光年间,兴义知府张锳(张之洞父亲)爱才好士,从自己的俸禄中购买桐油,安排差役每天午夜巡城,为挑灯夜读的学子加油点灯,这就有了今天的“加油”一词和“加油文化”。如今,全州上下正在以“加油文化”蕴含的“守正笃行、久久为功”的精神作风,加油实干,以文化旅游项目为载体,全力铸就“加油”文化内涵。
黔西南共有4A级旅游景区15个,3A级旅游景区3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4个。万峰林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仅在州府所在地兴义市,就有万峰林、万峰湖、马岭河、贵州醇、云屯、义龙山地旅游运动休闲博览园共6个4A景区,还有今年春节期间刚营运的别具布依族特色的峰林布依景区,这7个景区与城市形成了“城在景中、景在城中、人在画中”独特的“一城七景”,这在贵州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围绕这些高品质的景区、度假区,黔西南打造了集田园风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万峰林民宿产业聚集区,仅在万峰林核心区域,就有200余家民宿,其中两家还荣获了全国甲级民宿的殊荣。还建成了连接万峰林和贵州醇两个国家4A级景区的产业廊道,集市民休闲、游客观光、非遗传承、交通功能、乡村旅游等功能为一体,也是一条最美的马拉松赛道,以“一年1季举办全程马拉松,3季举办半程马拉松,适时举办N个主题路跑”为架构,不断推动路跑产业呈现良好态势,已成功举办马拉松、万峰林马拉松等全国性、行业性路跑活动40余场,累计参与人数达7万人次。3月3日,成功举办2024万峰林马拉松,2万余人参赛。
总之,我们将持续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整合山地旅游资源,不断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让文化旅游产业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助力乡村振兴。
农民日报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路线图”。请问吴东来代表,如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加快推进毕节农业农村现代化相关工作?
谢谢您的提问。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总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围绕国函〔2022〕65号文件赋予毕节建设乡村振兴新典范的战略定位,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市,努力在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乡村人力资源开发上树典范。
立足政策、资源、人口“三大优势”,持续优化调整农业特色产业布局,在确保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和耕地保护红线的前提下,聚力发展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马铃薯、核桃、肉牛、家禽“八大特色产业”。聚焦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效益,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转化提升行动,培育壮大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推动农产品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推进农业“接二连三”,不断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立足毕节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优势,不断优化乡村人力资源结构和质量,推动乡村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口红利。一方面,大力推进人才培育,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需要,聚焦毕节鲁班、毕节织工、毕节乡厨、毕节康护、毕节农技“五大品牌”,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培育一批具有毕节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毕节工匠”。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引才入乡,在引导大学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等方面制定更有效的政策、营造更优质的环境,为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
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用好用活“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着力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深化“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大力推进“法治示范村”创建,全力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整合资金资源,强化乡村规划引领,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扎实推进农村改厕、改圈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两改两治理”工作,加快实施乡村公路“消危”行动,大力实施“水改”“电改”,集中力量办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重点加强农村普及普惠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教育、医疗、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短板,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一批“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示范村。
谢谢吴东来代表的介绍。今天的集中采访就先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与代表再约时间作进一步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