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粮”安天下!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粮食类)独家精析
乡村振兴“粮”安天下!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粮食类)独家精析“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自古以来,便是民生之基。党的以来,我国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采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完美体育,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作为大宗农产品的代表,粮食既关系到,更是数亿百姓赖以生计的支撑。
“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的重要指示,为粮食产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种得好也要卖得好,要想将优质粮食卖出好价钱,必须做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此,本文以农业农村部认定通过的粮食类地理标志产品为抓手,分析各地如何进行地标品牌建设。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1年12月,粮食类农产品地理标志,共计409个,占总数的11.8%,超十分之一,虽少于果品类,但已接近地理标志农产品三大类中的畜牧类(516个),是非常重要的一类地理标志。在2019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粮食类均值最高,五常大米的品牌价值更是高达897亿元。
从各省认定情况来看,山西排在第一位,数量为44个。黑龙江的粮食地标产品有43个,排名第二位。但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后简称《目录》)中,入选的山西粮食品牌仅有忻州糯玉米、岚县马铃薯和沁州黄小米3个,远不及有9个品牌入选的黑龙江。
山东、内蒙古、湖北、河南、贵州认证产品分别有26、25、22、22、21个,属于认证数较多的省份。
与排名第二位的黑龙江同处东北平原的吉林,地标认证产品仅4个,分别为洮南绿豆、新开河贡米、万昌大米、舒兰大米,前三个2008年认定,第四个2015年认定,此后几年都没有新地标认定。《目录》中吉林入选粮食品牌也是4个,但非全部地标产品,分别为九台贡米、榆树大米、梅河大米、舒兰大米,表明吉林的粮食品牌化走在了地标化前面。
天津、上海、北京均只有1个认证产品,依次是小站稻、青浦薄稻米、京西稻,恰好认定的都是稻谷类。海南则尚未有粮食类地标产品,在《目录》中也没有粮食品牌入选。
(2)对粮食进行淘洗、碾磨、脱壳、分级包装等加工处理,制成的成品粮及其初级制品,如大米、小米、面粉、薯粉、玉米片、燕麦片、甘薯片等。
图2 粮食类地理标志产品细分品类展示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截至2021年12月),制图:农参
据不完全统计,粮食类地理标志产品中,稻谷类占比最大,数量超120个,紧随其后的是小米类,第三位的豆类(包含大豆、绿豆、芸豆、蚕豆等)有40个,逐渐主粮化的马铃薯,产品数量36个。麦类、红薯、玉米数量分别为34、28、12个。其他还有类似青稞、葛粉、高粱等。
自2008年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以来,粮食类地标的认定受到各地的重视。从年份分布上看,2013、2018、2020年度认定数量均超40个,呈现较明显的波峰。2009年认定数量最少,有12个,其中黑龙江4个、四川3个、内蒙古2个,云南、重庆、各1个。
图3 粮食类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年份分析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截至2021年12月),制图:农参
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认为,粮食面临四大矛盾:吃饱和吃好的关系问题;安全和优供的关系问题;优价和溢价的关系问题;产量和特色的关系问题。而通过品牌建设,这些问题有望予以解决,使粮食产业朝着健康化、便捷化、品牌化、科技化发展。以大米为例,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食补功效的新产品,包装上也有很多新变化,鲜食技术、预热技术等技术的发展也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
《“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在粮食主产区创建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和特色产品品牌,围绕“效益口粮、绿色口粮、品牌口粮”,建设一批优质口粮基地,实现粮食产业质量效益新提升。而地理标志农产品作为打造品牌的主要抓手,蕴藏着历史人文世界、绿色生态世界和品质美味世界,是粮食产业打出品牌的关键。如江苏,依托泗洪大米、射阳大米、姜堰大米等地理标志农产品,积极树立“水韵苏米”品牌形象,促进大米精深加工,带动产业提档升级。
对于粮食类地理标志,由于这类产品比普通产品定价更高、获利更多,容易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在品牌化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探索建立生产、经营、流通、销售等全环节数字化、智能化,实现原产地可溯源机制透明,加强监督,保证消费者买到手的是正品、优品,进而激励生产端生产更加优质的粮食产品,吃得更健康、更营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