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行业动态
你的位置: 完美体育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结合案例分析谈如何发展农业产业

2024-01-25 09:24:56

  结合案例分析谈如何发展农业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分析认为“产业兴旺”是经济基础,“乡村振兴”是上层建筑。进一步讲,“产业兴旺”也是“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基础。

  有关兴旺的产业如何振兴乡村的理论,交由专家学者去研讨,本人在此结合近30年的工作经验和鲜活的案例,谈几个发展农业产业过程中遇到的“坑”,以及如何规避这些坑的线. 顺应客观规律,正确面对传统产业发展困局

  陕北红枣的名声曾盛极一时,2014年,佳县城北泥河沟村的36亩千年古枣园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重要文化遗产”, 1400年古枣树上结的红枣,曾卖出过一颗50块钱的天价。

  《贞观》上发了一篇文章《雨水增多的陕北,几万人正在告别一个产业》,相对详细地描述了陕北红枣这个产业的兴衰史和现状。

  自2007年开始,便有关于佳县红枣受连阴雨影响导致欠收的新闻报道,2017年,佳县气象局陈焕武等发表于《陕西气象》上一篇名为“佳县红枣可采成熟期连阴雨特征分析及对红枣裂果的影响”的论文中提及,“从2006年开始佳县自然灾害连续不断,特别是连阴雨、暴雨有增无减,年总降水量成倍增加”。

  提起这些年雨水增多,红枣种植专家高成华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数据,从他1979年开始工作,佳县年平均降雨量一直保持在400mm左右,最近十年,直逼600mm,多了三分之一。公开资料也显示了这一点。陕北红枣产区的雨还呈现两个集中期,一个是在 6 月的盛花期,导致大量“落花”;另一个是9-10月份的果实成熟期,导致大量“裂果”和落果。今年的10月份,佳县竟然只有4天是晴天。

  搞农业,特别是大农业,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追溯农业的缘起,其实人类也是在利用自然条件开展相应的农业生产活动的。

  在自然界,农业生产要顺应自然规律,尽最大可能提高生产产出效果和效率。即使是改变,也要充分研判,做好取舍完美体育官方app下载

  陕北自然气候的变化,可能与整个北半球气候变化有关。我们搞农业的、做项目的,为什么要查气象资料,因为这与具体产业是密切相关的。

  即一类农产品在某个区域长期生产,其新品种,如果品种特性无明显变化,则在该区域可以生产。包括野生种、原种的生长分布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引种就需要此法。可以深入研究作物优势产区的关键生境因子,如:气候、土壤、水源(或者纬度、海拔、光照、热量、温度、湿度、风向等)提炼出限制性的因子,利用气象科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先在地图上勾画出相应的备选区域,然后再进一步调研具体的生境条件(土壤、水源,乃至坡向),来圈定引种的重点试验区域,提高成功率。

  生产实践中发现,即使是在大家达成共识的陕北黄土高原这一号称“世界上唯一符合苹果七项指标的优生区”中,也有例外。比如在这几年的晚霜危害中,一些具体的地块相对受灾严重。这就是这些地块所处的小气候环境是不适合果树生产的。

  面对因气候变化造成的陕北红枣产业陷入困境这一现实问题,管理者和生产经营者,应该更加的理性,寻求新的替代产业,而不应是迎着自然条件变化这个“难”而上。当然,做好一些传统的、优质的品种资源保护工作也是必要的。

  这几年,市场上的糖心苹果被一部分消费者追捧,一些生产者和经营者也就投其所好,加强营销宣传,满足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也无可厚非。但是,问题出来!某地的地级政府看到这个商机,竞然进行大规模的规划,推广种植糖心苹果,给当地产业发展埋下后患。

  在此科普一下,糖心苹果不是一个具体的品种,它是苹果的一种生理病害。简单的说,是一种“有病的苹果”。现在认为,可能是苹果果肉内钙元素代谢失调造成的。一般苹果晚采,特别是较寒冷地方的苹果,加上晚采,就容易发生这种病害。

  这种病果表现为糖份集中到果心部位,呈现水烫状,口感更甜更脆,相对的,其他果肉的含糖量却偏低了,糖份只是集中到了核心部位。从整个苹果来说,糖份并没有变化。

  这样的一种病果,一个地区,并且是西部面积很大的一个地区,推广开去,产量大了,一存就坏,受损失的还是种植户、老百姓。

  因此上说,市场表现出来的表象,我们应该深入的思考,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理性思考研判市场的表现。你要上产业,上新项目,缺不了市场调研。请一定注意一下,市场表象与实际到底是什么?

  有家在地方上颇具实力的民企早几年从房地产转投农业,精挑细选,选中了在北方某地发展莲菜这个产业。选择这个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有多个地标农产品,其他的几个都做得不错,具有了相当的产业规模,就剩下这个,还没有做起来,看来是需要做起来的。地方上配合得也不错,也有项目资金支持,于是就流转了土地,种植了大几百亩,还引导周边农户种植了不少面积。项目上马后,开了几次项目论证会,会上论证结论是前途一片光明。

  产品本身确实具有优良性状,但是主要是符合区域市场消费者的特定需求,并且这一市场需求集中在农历年,市场缺乏持续性需求。

  市场上主要充斥着湖南等地的南方莲藕,产量大,价格低,知名度还不低。还有一些周边地方产品,其品质对于口感要求不高的消费者,可替代性也很强。之前是物流不发达,农产品走不出去,也走不远,现在已经不是这样子了。

  。就像双刃剑,优点换个角度就是缺点。由于其具备了好的口感,加工性反而不好。产后加工这一块成了难题。大家都知道,农产品经过加工,一般才会具有良好的溢价空间,才能有好的利润,这个产品不具备。

  土地流转费参照的是成片经济作物的收益预期,生产用水主要靠地下水(不像南方或者近河湖的地块,水源方便),生产过程机械化水平低,用工成本高。

  扎实认真地做农业产业,前期做好策划,然后可以循着规范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各式,开展具体项目的调研、论证工作。经过客观公正深入细致全面的研究工作可以大大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其他的产业,如果是国家政策限制的,还可能是高利润的项目,而做农业产业,一般不存在受国家政策限制的高利润项目,所以要顺应国家的产业政策。当下“非粮化”应该是国家农业产业的主要政策。在耕地上建养殖场、挖渔塘、建果园等等,都是不允许的。这时候,你偏偏要搞这类项目,肯定是会受到限制的。前一段时间,一些农村在承包地上建设的养殖场都被清理掉了,客观上给投资者造成了损失,这就和没有研究政策有关。

  通过研究国家政策,特别是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政策,从中可以发现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国家的政策支持方向,然后投资发展这个方向的产业、项目,成功的概率就会增大。现在关于农业产业政策上网查询起来也很方便。

  抓两头,带中间,是资本进入农业产业时应侧重考虑的。农业产业利润分配规律是哑铃型,而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往往是呈梭型分布。企业进入农业行业,应优先考虑产前和产后,敬畏产中。产中可以由广大的农户来完成,由合作社来组织起来。以前提“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建议搞“农民综合合作社”。做好利益联结就好。

  一些地方搞招商引资,不少的企业家从别的行业转行农业,过份看重或者听信政府的补贴,而忽视了市场,大投资于产中,往往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前面提到的佳县红枣产业,地方政府部门为了重振红枣产业雄风,采取了一些措施,可能初衷是好的,但是效果却适得其反。

  枣价下行这些年,佳县政府大力推行土地流转,邀请有能力的个人和企业承包枣林,发展规模化种植。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承包商看中的是政府的补贴,根本没有打理枣树的心思。政府一亩地补贴1000块钱,大队100,给农户400,剩下的500都归了承包商。

  承包商明白自己在挣什么钱。虽然说这钱挣得有点……按照老百姓的话就是:也没见他们管过枣树,枣不值钱嘛!

  地方政府部门没有认真研究(或者是不愿直面)是红枣的主要生产气候条件变化了,去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客观上浪费了政府的财政资金,还对政府形象造成一定的副面影响。

  (2) 与其他集约化形式(土地流转、外来户承包、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相比,土地托管的成本最低,法律、资金和社会习俗的障碍最小,最容易实现。

  产业环节分得越细,产业链就越长,参与产业分工就越明确,从业者就越多,产业发展就越趋于良性。现在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在倡导的以农业全产业链开发为抓手,发展一批全产业链超千亿元的重点链,打造一批全产业链超百亿元的典型县,培育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农业“链主”企业的举措,有利于农业产业细分,有利于加快推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如果是利用特定区域内有限的农特产品进行加工的,就一定要规划好加工与生产之间的能力匹配。在实践中发现,某个规模本来就不大的地级市,多个县级产业园均建设有同质化的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导致的结果是,各个初加工企业的开工均不足,抬高价格收购原料。而下游企业又压价收购,两头挤压,初加工企业的日子不好过。如果政府在项目招商引资和上马前,能够够积极主动地引导,应该是可以规避的。毕竟我国的体制决定了政府具有一定引导投资项目的作用。在此讲这一点,是再次强调上项目时,要做好市场调研。

微站点
查看微站点
个人中心
人工客服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