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故事丨湖北“监利大米”跨越数千年的历史传奇
品牌故事丨湖北“监利大米”跨越数千年的历史传奇自我们征集绿色食品品牌故事以来,全国各地的投稿如雪片般飞到了小编的邮箱里。它们来自河北、黑龙江、湖北、重庆、吉林、辽宁……这些故事生动有趣,活灵活现。有的讲述了一个绿色食品品牌的成长,有的呈现了绿色食品的管控如何为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操心,有的述说了绿色食品如何为农民造福。我们将陆续刊登这些故事,下面,且听小编给大家一一道来~
监利是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在柳关和福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大量的谷壳和稻草灰烬,说明监利先民早在6000年前就已开始了水稻的栽培和种植。
公元222年,监利因“地富鱼稻”,东吴令官督办、“监收渔稻之利”而得名,距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
2020年,监利撤县设市。监利是全国闻名的农业大市,盛产水稻和鱼虾,享有“全国水稻第一市”和“中国小龙虾第一市”的美誉,是全国“双水双绿”(绿色水稻,绿色水产)产业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监利大米”因产于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南端、洞庭湖北面、洪湖西岸而闻名,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的大米,米饭泡松柔软、清香可口、营养丰富、百食不厌,堪称“米中佳品”。2015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农产品地理标志。
监利地处长江中下游,境内地势平坦,土地宽阔,河渠纵横,湖泊密布,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监利因水受益,时有年份也因水受害,特别是梅雨季节明显,每到夏天,由于境内降雨集中加之长江过境客水形成洪峰,农田渍水不能排出,极易受淹。监利原属沔阳管辖,故民间传唱一首民谣:“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若是一年丰收了,狗子不吃红米粥。”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监利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变水患为水利,人们选用了一个随水而长的品种——青粘作为当家品种。该品种抗逆性非常强,秧插到田里后,特别耐水渍,水淹多深,它就能顺水长多高,生育期长达150多天,结出的稻谷虽然产量不高,但米质非常好,煮熟的米饭泡松软柔,满屋清香,老百姓品尝后,赞不绝口。当时的县太爷知道此事后,要地方乡士将米做成饭亲自品尝,当即发表感慨:“我大监利地域广阔,土壤肥沃,种出的‘监利大米’实属皇上贡品也!”从此,监利大米因品质好,米饭香,监利县府禀报地方州府,要求在长江境内(今西门渊)设立储备粮仓,专收“监利大米”稻谷原料——青粘供上级官员享用。
三国时期,魏国丞相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和刘备以统一天下,不料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在赤壁被周瑜火烧战船,曹操败走华容(现监利市毛市至汴河一带有一条路叫古华容道)。公元222年,孙权从古华容县内划出水茂粮丰之地另建一县——监利。从此,监利的民众在这里种粮养鱼,种出的水稻为“监利大米”原料,喂养的家鱼为“监利四大家鱼”完美体育,堪称“鱼米之乡”。
电影《洪湖赤卫队》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岸边指的是洪湖西岸监利(洪湖东岸新堤为白区),当时监利是湘鄂西根据地中心。1928——1932年间,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家在周老嘴、瞿家湾(原为监利县管辖)建立红色根据地,以百里洪湖为基础开展游击战争,打击白匪,震撼了全国。军民鱼水情,红军能打胜仗,得益于百姓捐送的“监利大米”做出的香甜可口的米饭作后勤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监利水稻生产迅速发展,粮食产量逐年上升,每年向国家提供“监利大米”原料商品粮数亿斤,监利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粮仓。
20世纪80年代,水稻已成为监利的优势产业,粮食总产量获得湖北省九连冠。“监利大米”开始畅销广东、广西、云南、上海等省市区,米质得到市场认可。
进入新世纪,2004——2015年,监利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多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及先进县标兵称号。2007年,监利成功申报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水稻生产基地,2010年7月,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从此,“监利大米”实现华丽转身,品牌走出湖北,走遍全国各地。
目前,监利已建成“监利大米”绿色水稻基地80万亩,形成了“一种两收”种植基地30万亩,稻虾共生种养基地3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万亩。生产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网络经营模式,实行种、肥、药一体化服务,绿色生产、互利共赢,已经成为监利现代农业发展新亮点,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和认可。与此同时,监利米业商会利用“监利大米”获得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这块金字招牌,着力创建“监利大米”特色品牌,全县形成了“福娃好福米”“富硒大米”“虾稻香米”“长粒香型米”“再生香米”等品牌。19家大米加工企业申报绿色食品产品55个,“监利大米”品牌的创建极大地提升了监利稻米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话语权。